习总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产业链是经济活动的核心,连接着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决定着一个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基石。贯彻落实习总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总目标,聚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基础、提供支撑。
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业链做大做强。强链就是要加强协同合作、建设重点项目,深入开展上下游、企业间、企地间合作,推进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形成产业聚合优势,把产业链做大做强。做强优势产业集群。聚焦我省10个国家级集群,加快研究出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设若干措施,聚集资源推动国家级集群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围绕16个重点集群和50条产业链,着力构建群链企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逐群逐链建立“一个责任处室、一个行动方案、一个专家委员会、一批促进机构、一个品牌活动、一批骨干企业”的产业推进机制,重点打造9个万亿级集群、7个超5000亿集群。加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布局优化、产品提档”等五大行动,力争通过3到5年努力,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出清,重点行业老旧装备全面更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工业园区集聚集约水平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质态显著提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抢抓未来产业发展的机遇窗口期,制定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高标准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车联网、区块链先导区建设,推动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颠覆性拓展应用。
坚持创新强基,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补链就是要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和弱项,针对产业链暴露出的一些缺位、短板问题,梳理存在困难、精准施策,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畅通痛点、补上断点,有力保障产业体系正常运转,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建强创新载体。聚焦重点集群和产业链,以产业骨干企业为支撑,重点布局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着力形成“点—链—面”结合的三类技术创新载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融合创新。强化项目实施。聚焦国家战略需要、产业基础关键薄弱环节,支持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在产业基础薄弱环节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基础产品,解决一批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装备。打造创新生态。持续用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和首版次软件产品推广应用政策,出台省级首购首用扶持政策,突破初期市场应用瓶颈。定期编制发布新技术新产品目录、信创产品图谱等,推动相关产品纳入政府自主创新产品目录,通过预留份额、政府强制采购等方式扩大示范效应,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市场。
深化智改数转,推动产业链增值升级。延链就是要推动产业延伸、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继而形成增长新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强化基础支撑。持续加快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应用水平,全力构筑支撑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互联互通的新型数字化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坚持分类推进。聚焦产业链“链主”企业、“数字领航”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数字)示范工厂。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化能力行业赋能。聚焦广大中小企业,加快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一批“小快轻准”工业App和解决方案。加强政策支持。聚合智能装备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等优势资源,为企业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围绕车间、工厂和数字化应用三大方向制定诊断工作指引,“一企一策”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发挥专项资金叠加放大效应,加大对标杆企业、重大平台、重点项目的支持。
加快绿色转型,推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不论是强链、补链,还是延链、建链,都必须实现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聚焦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主战场,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压减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工艺装备,持续做好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关停退出;提高能效、环保、安全、技术等标准,推动改造提升一批低端低效产能;发挥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导向作用,转型升级一批低质低效企业。大力推动工业节能减碳。深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节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工业节能降碳重点项目,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及装备,全流程系统化提升能效水平。以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高碳行业为重点,加快突破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定期发布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目录,推广应用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着力健全绿色制造体系。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认证,开展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建立培育储备制度,每年培育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绿色工厂40家、绿色工业园区2个。研究制定零碳工厂和园区建设标准,每年建设5家左右零碳工厂,探索建设一批零碳园区。
上一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知新觉)
下一篇:“强链补链延链”夯实经济发展底盘